我國研發的自主水下機器人首次完成北極海底科學考察


原標題:我國研發的自主水下機器人首次完成北極海底科學考察
我國研發的自主水下機器人首次完成北極海底科學考察是一項重要的科技成就,以下是關于此次考察的詳細情況:
一、考察背景與意義
背景:此次考察是在我國第12次北極科考中進行的,標志著我國自主水下機器人在極地科考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意義:這是我國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機器人在北極高緯度地區開展近海底科考應用,其成功下潛為我國不斷深化對北極洋中脊多圈層物質能量交換及地質過程的探索和認知提供了重要數據資料,同時也為我國深度參與北極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
二、自主水下機器人介紹
名稱:“探索4500”自主水下機器人(以下簡稱“探索4500”)。
研發單位: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制。
技術特點:“探索4500”具備在北極冰區良好的低溫環境適應能力、高緯度高精度導航性能、密集冰區故障應急處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細探測能力。為了參加此次北極科考,科研團隊對“探索4500”進行了環境適應性、高緯度導航、海底探測、故障應急處理等技術升級與改造,并開展了湖海驗證工作,全面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三、考察過程與成果
過程:在科考過程中,“探索4500”成功完成了北極高緯度海冰覆蓋區的科學考察任務。針對北極科考工作區高密集度海冰覆蓋的特點,科研團隊創新性地研發了聲學遙控和自動導引相融合的冰下回收技術,克服了海冰快速移動和回收海域面積狹小給水下機器人回收帶來的挑戰,確保水下機器人在密集海冰覆蓋區的北極高緯度海域連續下潛成功,并全部安全回收。
成果:“探索4500”在科考應用中成功獲取了近底高分辨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數據,為超慢速擴張的加克洋中脊地形地貌、巖漿與熱液活動等北極深海前沿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最為先進的探測技術手段。這些數據的獲取為我國在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影響與展望
影響:“探索4500”在北極科考中的成功應用,不僅開創了我國自主水下機器人在北極科考應用的先例,也提升了我國在極地事務中的話語權。同時,這一成果也展示了我國在水下機器人技術領域的實力和創新能力。
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拓展,我國自主水下機器人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乃至全球的海洋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同時,我國也將繼續加大在極地海洋裝備研發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國極地自主探測裝備的科考能力。
責任編輯:David
【免責聲明】
1、本文內容、數據、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版權歸屬原作者、原發表出處。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將及時處理。
2、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目的。
3、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拍明芯城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
4、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轉載原因”。未經允許私自轉載拍明芯城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拍明芯城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