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LCD不能搭載屏下指紋識別?


原標題:誰說LCD不能搭載屏下指紋識別?
一、核心觀點:LCD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已實現突破
傳統認知中,OLED因自發光特性更易實現屏下指紋(UDFP),而LCD依賴背光模組導致技術難度大。但近年來,LCD屏下指紋技術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多家廠商實現量產或技術驗證。
二、LCD屏下指紋識別的技術原理與實現路徑
技術難點與突破方向
紅外光源替代背光:采用紅外LED+紅外攝像頭,避開可見光干擾(如阜時科技方案)。
微棱鏡/微透鏡陣列:通過光學結構聚焦指紋反射光(如天馬微電子專利技術)。
分區背光控制:僅在指紋識別區域點亮背光,減少散射(如TCL華星方案)。
背光干擾:LCD背光模組(導光板+LED)會散射指紋反射光,降低圖像清晰度。
解決方案:
主流技術路線對比
技術路線 代表廠商 優勢 劣勢 紅外方案 阜時科技、匯頂科技 兼容性強,成本較低 需額外紅外模組,功耗略高 微棱鏡陣列 天馬微電子 透光率高,識別速度快 工藝復雜,良率較低 分區背光方案 TCL華星、京東方 無需改造背光模組 需精確控制背光分區,成本高
三、行業進展與量產案例
已量產技術
阜時科技:2021年發布LCD屏下紅外指紋方案,已應用于傳音、中興等機型(如中興Blade V2021 5G)。
天馬微電子:2022年展示微棱鏡陣列LCD屏下指紋技術,透光率提升至15%(傳統方案<5%)。
技術驗證與未來規劃
京東方:2023年展示分區背光LCD屏下指紋原型機,識別速度<0.3秒,誤識率<0.002%。
TCL華星:計劃2024年量產搭載屏下指紋的LCD中端手機面板。
四、與OLED屏下指紋的對比
指標 | LCD屏下指紋 | OLED屏下指紋 |
---|---|---|
成本 | 低(模組成本約$3-5) | 高(模組成本約$8-12) |
識別速度 | 0.3-0.5秒 | 0.2-0.3秒 |
透光率 | 5%-15% | 30%-50% |
應用場景 | 中低端手機、車載顯示 | 高端手機、折疊屏 |
結論:
LCD屏下指紋在成本和耐用性(無OLED燒屏風險)上更具優勢,適合中低端市場。
OLED屏下指紋在識別速度和透光率上領先,仍是高端市場首選。
五、市場趨勢與挑戰
市場趨勢
中低端市場滲透:2023年全球LCD屏下指紋手機出貨量預計超2000萬臺(CINNO Research數據)。
技術迭代:未來將向全屏指紋識別(如TCL華星2025年規劃)和活體檢測(防偽造)升級。
挑戰
用戶體驗:LCD屏下指紋識別速度仍慢于OLED,需優化算法。
供應鏈整合:需面板廠、指紋模組廠、芯片廠協同(如聯發科已推出支持LCD屏下指紋的芯片)。
六、總結
LCD屏幕完全可以搭載屏下指紋識別,技術路徑包括紅外方案、微棱鏡陣列和分區背光控制。當前技術已實現量產,但識別速度和透光率仍遜于OLED。未來,隨著成本下降和體驗優化,LCD屏下指紋將在中低端市場加速普及,而OLED則繼續主導高端市場。
推薦關注:
阜時科技、天馬微電子的最新技術進展;
聯發科、高通等芯片廠商對LCD屏下指紋的支持情況;
傳音、中興等品牌的中端機型搭載案例。
責任編輯:
【免責聲明】
1、本文內容、數據、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版權歸屬原作者、原發表出處。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將及時處理。
2、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目的。
3、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拍明芯城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
4、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轉載原因”。未經允許私自轉載拍明芯城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拍明芯城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