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規模超2萬億 工業互聯網迎落地加速期


原標題:產業規模超2萬億 工業互聯網迎落地加速期
一、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現狀與增長動力
規模突破2萬億的支撐因素
政策驅動: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將工業互聯網列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各地政府出臺超百項專項政策(如補貼、稅收優惠),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技術成熟:5G、邊緣計算、AIoT等技術的融合應用,使工業互聯網從“試點示范”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
企業需求:制造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供應鏈波動等挑戰,工業互聯網可實現降本增效(如設備利用率提升20%-30%)。
細分領域增長亮點
領域 市場規模(2023年) 增長驅動力 工業軟件 約6000億元 國產替代加速(如CAD、MES軟件) 工業物聯網 約5000億元 設備連接數爆發(2023年超1.2億臺) 工業大數據 約3000億元 預測性維護、供應鏈優化需求激增 工業安全 約1500億元 勒索軟件攻擊頻發,企業安全投入翻倍
二、工業互聯網落地加速的三大核心趨勢
從“單點應用”到“全場景賦能”
早期階段:企業僅在質檢、倉儲等單一環節部署工業互聯網(如某家電企業通過AI質檢降低次品率30%)。
當前階段:頭部企業(如三一重工、海爾)構建全流程數字化體系,實現研發、生產、供應鏈協同。
從“大企業主導”到“中小企業普惠”
輕量化SaaS工具:如騰訊WeMake、阿里云supET提供低成本解決方案(年費低于10萬元)。
共享制造平臺:地方政府牽頭建設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如浙江“supET工業互聯網平臺”覆蓋超10萬家中小企業)。
痛點:中小企業因資金、技術不足,數字化轉型滯后。
解決方案:
從“國內競爭”到“全球布局”
樹根互聯:為德國工業巨頭克拉斯(CLAAS)提供農機遠程運維服務,覆蓋歐洲20國。
卡奧斯:與泰國企業共建橡膠工業互聯網平臺,輸出中國標準。
出海案例:
三、工業互聯網落地的關鍵挑戰與突破路徑
技術層面:數據孤島與標準缺失
統一標準:工信部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已建成5大國家頂級節點。
邊緣計算:在工廠側部署邊緣網關,實現數據本地化處理(如華為FusionPlant平臺)。
問題:工廠內設備協議不統一(如OPC UA、Modbus混用),導致數據難以互通。
解決方案:
成本層面:投入高、回報周期長
政府補貼:如深圳對工業互聯網項目給予最高30%的補貼。
金融創新:銀行推出“數字貸”產品(如工行“工業互聯網貸”),以數據資產抵押放款。
數據: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改造平均成本約200萬元,回報周期需3-5年。
對策:
人才層面:復合型人才短缺
產教融合:企業與高校共建實訓基地(如西門子與同濟大學合作培養“工業4.0工程師”)。
在線教育:平臺推出工業互聯網課程(如網易云課堂“工業互聯網工程師認證”)。
缺口:工業互聯網領域人才需求超500萬,但高校培養規模不足10萬/年。
應對:
四、未來展望:2025年工業互聯網的三大目標
規模與滲透率
產業規模突破3萬億元,重點行業(如汽車、電子)滲透率超50%。
技術突破
5G全連接工廠:實現設備100%聯網,時延<10ms。
數字孿生普及:超30%大型企業部署數字孿生系統(如西門子數字孿生平臺已服務全球超1萬家企業)。
生態構建
形成“平臺+解決方案+安全”的完整生態,培育10家以上千億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
五、結論:工業互聯網的“中國模式”正在形成
中國工業互聯網通過政策引導、技術突破、生態共建,已走出一條區別于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的特色道路。未來,工業互聯網將深度融入新型工業化進程,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建議:
企業:優先布局設備聯網、數據治理、AI質檢等高ROI場景,避免盲目追求“全棧數字化”。
投資者:關注工業軟件、工業安全、邊緣計算等細分領域龍頭(如中控技術、啟明星辰)。
政府:加快標識解析體系、工業大數據交易所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
工業互聯網的規模化落地,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重塑全球制造業格局的產業變革。
責任編輯:
【免責聲明】
1、本文內容、數據、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版權歸屬原作者、原發表出處。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將及時處理。
2、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目的。
3、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拍明芯城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
4、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轉載原因”。未經允許私自轉載拍明芯城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拍明芯城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