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igBee可穿戴傳感器+MC7805+CC2530+AMS1117+紅外發射二極管IR928-6C++光敏三極管PT928-6C+的醫療監護系統設計方案


原標題:基于ZigBee可穿戴傳感器的醫療監護系統設計方案
基于ZigBee可穿戴傳感器與光電檢測的醫療監護系統設計方案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醫療健康領域,便攜式、實時監測的醫療監護系統正變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老年人護理以及高危人群的健康監測中,能夠持續、無擾地獲取生理數據對于早期預警、及時干預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本設計方案旨在提出一種基于ZigBee無線通信技術,結合可穿戴傳感器、高效電源管理模塊和光電檢測單元的醫療監護系統。該系統利用ZigBee低功耗、自組網的特性,實現數據的可靠傳輸,并通過光電檢測原理非侵入性地獲取生理參數,為用戶提供便捷、準確的健康監測服務。
系統概述與設計目標
本醫療監護系統旨在實現對人體生理參數的連續、實時監測,并將數據通過ZigBee網絡傳輸至中心接收設備進行顯示、存儲和分析。核心設計目標包括:
非侵入性與舒適性: 采用可穿戴傳感器,確保用戶佩戴舒適,不影響日常生活。
實時性與準確性: 能夠高頻率采集數據,并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為醫療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低功耗與長續航: 針對可穿戴設備的特點,優化電源管理,延長電池使用壽命。
無線傳輸與組網能力: 利用ZigBee技術實現數據的無線傳輸,并支持多節點組網,覆蓋家庭或小型醫療機構環境。
成本效益: 選用高性價比的元器件,降低系統整體成本,便于推廣應用。
可擴展性: 預留接口,便于未來集成更多類型的傳感器或功能模塊。
系統主要由以下幾個核心模塊組成:可穿戴生理參數采集模塊、數據處理與ZigBee通信模塊、電源管理模塊以及光電檢測模塊。這些模塊協同工作,共同完成數據的采集、處理、傳輸和供電。
核心元器件選型與詳細功能分析
本系統設計中,對關鍵元器件的選擇至關重要,它們直接決定了系統的性能、功耗、可靠性和成本。以下將詳細闡述各主要元器件的選擇理由、功能及在系統中的作用。
1. ZigBee通信核心:TI CC2530微控制器
優選型號: Texas Instruments (TI) CC2530
選擇原因: CC2530是一款專為ZigBee和2.4 GHz IEEE 802.15.4應用設計的片上系統(SoC)解決方案。它集成了高性能的8051微控制器、RF收發器、豐富的外設以及片上閃存和RAM,為ZigBee節點設計提供了高度集成的單芯片方案。選擇CC2530的主要原因是其:
高集成度: 將微控制器、RF收發器和存儲器集成在一顆芯片中,大大簡化了硬件設計,縮小了PCB面積,降低了BOM成本。
低功耗性能: CC253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活躍模式、空閑模式、掉電模式)具有優異的低功耗表現,特別是在休眠模式下功耗極低,這對于電池供電的可穿戴設備至關重要,有助于延長電池壽命。
強大的處理能力: 內置增強型8051內核,主頻可達32 MHz,足以應對傳感器數據采集、預處理以及ZigBee協議棧的運行。
豐富的片內外設: 提供多種通用I/O端口、ADC(模數轉換器)、SPI、UART、I2C等接口,方便連接各種傳感器和外部模塊。特別是其多達8路12位ADC,能夠滿足多個模擬傳感器信號的采樣需求。
成熟的ZigBee協議棧支持: TI提供Z-Stack?等成熟、穩定的ZigBee協議棧,極大地簡化了軟件開發工作,縮短了產品上市時間。
良好的生態系統: TI作為知名的半導體廠商,提供完善的開發工具鏈、技術支持和社區資源,便于開發者進行系統設計和調試。
功能: 在醫療監護系統中,CC2530扮演著核心的“大腦”角色。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數據采集與預處理: 通過其內置的ADC接口與可穿戴傳感器(如心率傳感器、血氧傳感器、體溫傳感器等)相連,周期性地采集模擬信號,并將其轉換為數字信號。對采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濾波、放大、校準等預處理,以提高數據質量。
ZigBee協議棧運行: 運行ZigBee協議棧,管理與網絡中其他節點的通信,包括設備加入網絡、數據包的封裝與解封裝、路由選擇等。
無線數據傳輸: 通過內置的2.4 GHz RF收發器,將處理后的生理數據無線發送到ZigBee協調器或路由器,實現遠程數據傳輸。
系統控制與管理: 控制整個可穿戴設備的運行狀態,包括傳感器的工作模式切換、電源管理、LED指示燈控制等。
低功耗管理: 根據系統需求,智能地進入和退出不同的低功耗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延長電池壽命。例如,在非采集時間進入休眠模式,僅在需要時喚醒。
錯誤檢測與重傳: 在通信過程中,實現數據包的錯誤檢測與重傳機制,確保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2. 電源管理模塊核心:MC7805與AMS1117
在可穿戴醫療監護系統中,穩定的電源供應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傳感器的測量精度和整個系統的可靠性。由于設備可能由電池供電,因此高效的電源管理,包括電壓穩定和低壓差線性穩壓器,是必不可少的。
2.1 MC7805三端穩壓器
優選型號: ON Semiconductor MC7805
選擇原因: MC7805是一款經典的固定5V正向電壓調節器。選擇它的主要原因是:
穩定性與可靠性: 作為業界廣泛使用的穩壓器,MC7805以其極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著稱,在各種惡劣環境下都能提供穩定的5V輸出。
簡單易用: 作為三端穩壓器,其外圍電路極其簡單,通常只需要輸入輸出各一個電容即可穩定工作,大大降低了電路設計的復雜性。
過流與過熱保護: 內置過流和過熱保護電路,能夠在異常情況下自動關斷,有效保護后級電路和穩壓器本身,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成本效益: MC7805是一種成熟的、大規模生產的器件,成本極低,有助于控制整體BOM成本。
輸出電流能力: 典型輸出電流可達1A,對于為系統中的某些傳感器或需要5V供電的模擬前端提供穩定電源綽綽有余。
功能: 在醫療監護系統中,MC7805主要用于為需要5V電源電壓的特定模塊或傳感器供電。例如,某些模擬信號放大電路、特定的數字-模擬轉換器(DAC)或高精度傳感器可能需要一個穩定的5V電源以確保最佳性能。如果系統采用9V或12V的電池,MC7805可以將較高的電池電壓穩定地降至5V。它確保了這些關鍵模擬電路能夠在穩定的電源環境下工作,從而保證了采集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2 AMS1117低壓差線性穩壓器
優選型號: Advanced Monolithic Systems AMS1117-3.3 (3.3V版本)
選擇原因: AMS1117系列是低壓差(LDO)線性穩壓器,有多種固定輸出電壓版本,其中3.3V版本是最常用的。選擇AMS1117-3.3的主要原因是:
低壓差特性: 相比于傳統的線性穩壓器(如78XX系列通常需要2V以上的壓差),AMS1117的壓差電壓非常低(典型值為1.2V@1A),這意味著即使輸入電壓與輸出電壓非常接近,它也能保持穩定的輸出。這對于電池供電系統尤為重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電池電量,延長電池壽命。例如,如果CC2530需要3.3V,而MC7805輸出5V,則AMS1117-3.3可以高效地將5V降壓至3.3V。如果電池電壓直接輸入,當電池電壓下降到接近3.3V時,傳統穩壓器可能無法正常工作,而LDO仍能維持輸出。
寬輸入電壓范圍: 支持高達15V的輸入電壓,使其能夠從多種電源(如鋰電池、USB供電等)獲取輸入。
固定輸出電壓: 提供多種固定輸出電壓版本,無需外部電阻分壓,簡化了電路設計。
成本效益: 同樣作為一款成熟且廣泛應用的LDO,AMS1117系列具有很高的性價比。
封裝多樣性: 提供SOT-223、TO-252等多種封裝,便于根據PCB尺寸和散熱要求進行選擇。
功能: AMS1117-3.3在系統中主要用于為低功耗、工作電壓為3.3V的數字電路供電,尤其是CC2530微控制器。CC2530的推薦工作電壓為2.0V至3.6V,其中3.3V是最佳工作電壓,因為它能保證RF性能和數字邏輯的穩定性。AMS1117-3.3將系統主電源(可能是電池或MC7805的5V輸出)穩定地降壓至3.3V,為CC2530及其外設(如閃存、SRAM、I/O端口等)提供清潔、穩定的電源。穩定的3.3V電源對于確保CC2530的正常運行、RF通信的可靠性以及ADC采集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同時,其低壓差特性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延長電池供電時間。
MC7805與AMS1117的協同作用: 在某些設計中,可能會同時使用MC7805和AMS1117。例如,如果系統采用較高的電池電壓(如12V),MC7805可以首先將電壓降至5V,用于驅動一些需要5V的模擬前端或高功率外設。然后,AMS1117-3.3再從5V穩壓到3.3V,為CC2530等數字核心供電。這種分級穩壓設計可以降低AMS1117的輸入電壓,從而減少其功耗和發熱,提高整體電源效率。同時,它也提供了一個更干凈的5V中間電源,避免高電壓直接通過低壓差穩壓器可能帶來的熱量問題。
3. 光電檢測模塊核心:紅外發射二極管IR928-6C與光敏三極管PT928-6C
光電檢測技術是許多醫療監護系統實現無創生理參數測量的基礎,尤其是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和心率測量。本系統采用透射式光電檢測方案,由一對紅外發射二極管和光敏三極管組成。
3.1 紅外發射二極管:IR928-6C
優選型號: Everlight Electronics IR928-6C
選擇原因: IR928-6C是一款高性能的紅外發射二極管,其主要發射波長為940nm。選擇它的原因在于:
特定波長優化: 940nm波長的紅外光對于測量血氧飽和度非常重要。在血氧測量中,通常會使用兩種波長的光:一種是紅光(約660nm),另一種是紅外光(約940nm)。氧合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對這兩種波長的光吸收特性不同,通過比較它們在不同波長下的吸收率,可以計算出SpO2值。940nm波長是紅外血氧測量中標準且有效的波長。
高輻射強度與效率: IR928-6C具有較高的輻射強度,這意味著它能發出足夠強的紅外光信號,確保光信號能夠穿透人體組織(如指尖、耳垂)并被接收端有效檢測到,即使在一定外部光干擾下也能保持較好的信噪比。
快速響應時間: 具有較快的響應時間,這對于捕捉脈搏波形的細微變化至關重要。
小封裝與成本效益: 通常采用2-pin或3-pin的標準封裝,體積小巧,易于集成到可穿戴設備中;同時,作為大批量生產的成熟器件,成本較低。
匹配PT928-6C: 作為Everlight系列產品,與光敏三極管PT928-6C通常是配套使用的,具有最佳的光譜匹配度,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檢測效率。
功能: IR928-6C在光電檢測模塊中作為光源。它被驅動電路激勵,發出特定波長(940nm)的紅外光。這些光線穿透人體的組織(如指尖),并被對面的光敏三極管接收。由于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對紅外光有不同的吸收特性,并且隨著心臟的跳動,動脈血管中的血容量會發生周期性變化,導致透射光的強度也發生周期性變化。IR928-6C發出的穩定紅外光是捕獲這些光強變化的基礎。
3.2 光敏三極管:PT928-6C
優選型號: Everlight Electronics PT928-6C
選擇原因: PT928-6C是一款高性能的硅光敏三極管。選擇它的原因在于:
高靈敏度與寬光譜響應: PT928-6C對紅外光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尤其是對940nm波長響應良好,能夠高效地將接收到的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其寬光譜響應使其能夠適應一定范圍內的光波長變化。
匹配IR928-6C: 作為IR928-6C的配套接收器,它們在封裝尺寸、光軸對準和光譜響應上都進行了優化匹配,確保了最佳的光耦合效率和信號傳輸質量。
快速響應時間: 具有快速的響應時間,能夠精確捕捉到脈搏引起的微弱光強變化,這對于精確的心率和血氧測量至關重要。
電流輸出與易于放大: 光敏三極管通過光照產生電流,該電流可以直接通過外部電路進行放大,轉換為電壓信號,便于后續的ADC采集。
小封裝與成本效益: 與IR928-6C相似,采用標準封裝,體積小巧,成本低廉。
功能: PT928-6C在光電檢測模塊中作為光信號接收器。它接收穿透人體組織后的紅外光,并將光的強度變化轉換為相應的電信號(電流)。由于血液容積脈動以及不同血紅蛋白對光的吸收差異,導致透過人體的光強會隨心臟跳動而周期性變化。PT928-6C將這些微弱的光強變化精確地轉化為電流信號。這個電流信號通常非常微弱,需要經過后續的模擬前端電路(如跨阻放大器、高通濾波和低通濾波等)進行放大、濾波和去噪處理,最終轉換為適合CC2530內置ADC采集的電壓信號。通過分析這個電壓信號的波形和不同波長下的相對強度,CC2530可以計算出心率和血氧飽和度。
光電檢測模塊的工作原理: 光電檢測模塊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光體積描記法(Photoplethysmography, PPG)。當IR928-6C發出的紅外光穿過(或反射回)人體指尖或耳垂等血管豐富的組織時,一部分光會被血液和組織吸收。由于動脈血流的搏動性,每次心跳都會導致動脈血管擴張和收縮,從而引起通過組織的光吸收量發生周期性變化。PT928-6C接收到的是強度周期性變化的光信號,并將其轉換為電信號。通過對這個電信號的分析,可以提取出心率(通過波峰頻率)和血氧飽和度(通過分析紅光和紅外光在不同時期的吸收比值)。為了實現血氧測量,通常還需要增加一個紅光LED(約660nm),與紅外光LED交替或同步發光,以便同時獲取兩種波長下的光信號。
系統整體設計方案
基于上述核心元器件,本醫療監護系統可以構建為以下幾個主要子系統:
1. 可穿戴傳感器單元
光電PPG傳感器: 包含IR928-6C紅外發射二極管和PT928-6C光敏三極管。通常會集成在一個小巧的夾子或腕帶中,方便佩戴在指尖、耳垂或手腕上,用于心率和SpO2的采集。
溫度傳感器: 可選用數字溫度傳感器,如DS18B20(單總線)或TMP102(I2C),或者高精度熱敏電阻。直接與皮膚接觸,測量體表溫度。
模擬前端電路: 對于PPG傳感器,PT928-6C輸出的微弱電流信號需要經過高增益的跨阻放大器將其轉換為電壓信號,再經過帶通濾波(例如0.5Hz-10Hz的濾波器,以濾除基線漂移、呼吸偽影和高頻噪聲)和進一步的放大,使其電壓范圍適合CC2530的ADC輸入(例如0V-3.3V)。設計時應選擇低噪聲運算放大器(如OPA333或MCP6002)以保證信號完整性。
2. 數據采集與處理模塊
核心控制器: CC2530微控制器。
ADC接口: CC2530的12位ADC用于采集經過模擬前端處理后的PPG信號和溫度傳感器信號。
固件編程: 在CC2530上運行的固件將負責:
傳感器數據采集: 定時驅動IR928-6C和紅光LED(如果集成),同步采集PT928-6C的輸出。讀取溫度傳感器數據。
信號處理算法: 對PPG原始數據進行數字濾波(如IIR或FIR濾波器),去噪,并實現心率提取算法(例如基于峰值檢測或FFT分析)和SpO2計算算法(例如利用紅光和紅外光信號的交流/直流比率法)。
數據打包: 將處理后的心率、SpO2、體溫等數據按照ZigBee協議格式進行封裝。
ZigBee通信管理: 管理ZigBee模塊的工作模式、節點加入/離開網絡、數據發送與接收等。
低功耗管理: 根據系統工作狀態,智能控制CC2530進入和退出不同的低功耗模式,最大限度地延長電池壽命。
3. 電源管理模塊
電池供電: 通常采用可充電鋰離子電池(3.7V)或兩節AAA/AA電池。
DC-DC升壓/降壓模塊(可選): 如果電池電壓范圍與穩壓器輸入要求不匹配,可能需要額外的DC-DC轉換器。例如,如果使用鋰電池,其電壓范圍在4.2V到3.0V之間,為了給MC7805提供穩定輸入,或者直接給CC2530提供穩定的3.3V,可能需要一個Buck-Boost轉換器或直接由AMS1117進行轉換。
線性穩壓器:
MC7805: 提供穩定的5V電源,用于驅動模擬前端中的高增益運放,或者其他需要5V供電的器件。
AMS1117-3.3: 將5V(或電池直接提供,需考慮壓差)轉換為3.3V,為CC2530及其數字外設提供穩定電源。
電池管理單元: 包括充電管理芯片(如TP4056用于鋰電池充電)、電池電量監測(如電壓檢測電路)和過充過放保護電路,確保電池安全使用和延長壽命。
4. ZigBee無線通信網絡
終端設備(End Device): 可穿戴傳感器單元作為ZigBee網絡中的終端設備。它們采集數據并周期性地發送給協調器或路由器。終端設備通常處于低功耗模式,僅在發送數據時喚醒,以節省電量。
路由器(Router): 可選。如果監測范圍較大,可以部署ZigBee路由器來擴展網絡覆蓋范圍,轉發終端設備的數據。
協調器(Coordinator): 作為ZigBee網絡的中心節點,負責建立網絡、分配地址、管理網絡中的所有設備,并接收所有終端設備發送過來的生理數據。協調器通常連接到上位機(如PC或智能手機)或云服務器。
數據網關: 協調器通常會通過UART、SPI或USB接口與一個網關設備連接(可以是另一顆微控制器或樹莓派等),該網關負責將ZigBee數據轉換為Wi-Fi、以太網或蜂窩網絡數據,上傳到云端服務器,或通過藍牙發送到本地智能手機App。
5. 上位機/云平臺
數據接收與存儲: 接收來自協調器的數據,并存儲在本地數據庫或云數據庫中。
數據可視化: 以圖表、曲線等形式實時顯示心率、SpO2、體溫等生理參數,提供直觀的用戶界面。
健康趨勢分析: 對長期數據進行分析,識別健康趨勢,提供健康報告。
異常報警: 當生理參數超出預設的安全范圍時,系統能夠通過App通知、短信或聲光報警等方式及時通知用戶或看護人。
歷史數據查詢: 提供歷史數據查詢功能,方便用戶回顧健康狀況。
醫生/家屬接口: 提供授權的醫生或家屬訪問接口,遠程查看被監測者的健康數據。
系統工作流程
設備初始化: 可穿戴設備開機后,CC2530初始化所有外設,并嘗試加入預設的ZigBee網絡。
數據采集: CC2530定時驅動IR928-6C(和紅光LED),通過PT928-6C采集PPG原始信號。同時,讀取溫度傳感器數據。
信號處理: 對采集到的PPG原始數據進行放大、濾波、去噪和算法處理,提取出心率和SpO2值。對溫度數據進行必要的校準。
數據封裝: 將處理后的心率、SpO2、體溫等生理參數,以及設備ID、時間戳等信息封裝成ZigBee數據包。
無線傳輸: CC2530通過其內置的RF收發器,將數據包無線發送至ZigBee網絡中的協調器。為節省功耗,終端設備可能在發送完數據后立即進入休眠模式。
數據接收與轉發: ZigBee協調器接收到數據包后,進行解封裝,并將原始數據或預處理后的數據通過串口、USB等接口傳輸至上位機或數據網關。
上位機處理與顯示: 上位機或云平臺接收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存儲、分析、可視化顯示和異常報警。
循環監測: 系統持續循環執行上述數據采集、處理和傳輸過程,實現對用戶生理參數的連續監測。
設計考慮與挑戰
1. 功耗優化
對于可穿戴設備,功耗是核心考慮因素。
CC2530的低功耗模式: 充分利用CC2530的多種低功耗模式(如睡眠模式、PM2/PM3)是關鍵。在沒有數據采集或傳輸任務時,讓CPU進入深度睡眠,僅通過定時器或外部中斷喚醒。
傳感器驅動策略: 傳感器(特別是IR928-6C和紅光LED)應采用脈沖驅動方式,即只在需要測量時短暫開啟,而非持續供電,以大幅降低功耗。LED的驅動電流應通過軟件可調,以適應不同膚色和環境光照條件。
高效電源管理: 選擇AMS1117這類低壓差線性穩壓器,可以減少電壓轉換過程中的能量損耗。如果電池電壓與所需的穩定電壓差距較大,考慮使用效率更高的DC-DC開關電源轉換器。
軟件優化: 優化代碼結構,減少不必要的CPU周期,合理安排任務調度。
2. 信號完整性與抗干擾
模擬前端設計: PPG信號非常微弱且容易受噪聲干擾。模擬前端電路設計需要特別注意:
低噪聲運算放大器: 選用高CMRR(共模抑制比)和低噪聲特性的運放。
接地與屏蔽: 良好的PCB布局,將模擬地與數字地分開,并在適當位置進行單點接地。對敏感模擬信號線進行屏蔽,減少外部電磁干擾。
濾波: 除了帶通濾波,還可以考慮使用陷波濾波器去除市電頻率(50Hz/60Hz)的工頻干擾。
光路設計: IR928-6C和PT928-6C之間的光路應盡可能封閉,減少環境光的干擾。佩戴方式要緊密但舒適,防止漏光。
數字濾波: 在CC2530內部對ADC采集的數據進行數字濾波,進一步去除噪聲。
3. 算法精度與魯棒性
脈搏波形分析: 心率和SpO2的算法需要對脈搏波形的特征點(如峰值、波谷)進行準確識別,并能處理各種偽影(如運動偽影、基線漂移)。
校準: 光電檢測通常需要針對個體差異進行一定的校準,或者通過多組數據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來提高精度。
運動偽影抑制: 可穿戴設備在用戶運動時容易產生偽影,嚴重影響數據準確性。考慮結合加速度傳感器(如LIS3DH)的數據,利用其來識別運動狀態,并對PPG信號進行運動偽影抑制或修正。
4. 可穿戴性與用戶體驗
結構設計: 外殼材料應選擇親膚、無刺激的材質。設備尺寸應小巧輕便,佩戴舒適。
防水防塵: 考慮日常使用場景,具備一定的防水防塵等級(如IP67)是必要的。
易于操作: 簡單的用戶界面,可能只需要一個電源開關和充電接口。
5. 數據安全與隱私
醫療數據屬于敏感信息,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需要確保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
加密: ZigBee協議本身支持AES-128加密,應啟用并妥善管理密鑰。
身份認證: 確保只有授權設備才能加入網絡并發送數據。
云平臺安全: 如果數據上傳云端,云平臺需要符合HIPAA等醫療數據安全標準,采取嚴格的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和災備措施。
總結與展望
本設計方案詳細闡述了一種基于ZigBee可穿戴傳感器與光電檢測的醫療監護系統。通過精心選擇如CC2530、MC7805、AMS1117、IR928-6C和PT928-6C等核心元器件,并結合精巧的電路設計、高效的電源管理和魯棒的算法,可以構建出一個功能強大、低功耗、佩戴舒適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健康監測系統。
該系統能夠實現對心率、血氧飽和度、體溫等關鍵生理參數的實時、連續監測,并通過ZigBee網絡將數據傳輸至中心設備,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務。未來,該系統可以進一步擴展,例如:
集成更多傳感器: 加入血壓傳感器、體脂傳感器、心電圖(ECG)傳感器等,實現更全面的生理參數監測。
人工智能分析: 結合AI和大數據技術,對監測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提供更精準的健康預警、疾病風險評估和個性化健康建議。
云端醫療服務: 與遠程醫療平臺對接,實現醫生遠程問診、診斷和指導。
邊緣計算: 在可穿戴設備端進行更復雜的信號處理和數據壓縮,減少傳輸數據量,進一步降低功耗。
更高安全性: 引入更高級別的安全協議和加密算法,保障醫療數據的絕對安全。
隨著物聯網和醫療技術的不斷融合,此類可穿戴醫療監護系統將在居家護理、慢性病管理、運動健康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David
【免責聲明】
1、本文內容、數據、圖表等來源于網絡引用或其他公開資料,版權歸屬原作者、原發表出處。若版權所有方對本文的引用持有異議,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將及時處理。
2、本文的引用僅供讀者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目的。
3、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拍明芯城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閱讀本文后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獨立判斷做出的,請讀者明確相關結果。
4、如需轉載本方擁有版權的文章,請聯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轉載原因”。未經允許私自轉載拍明芯城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拍明芯城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